(資料圖)

據海南日報客戶端 | 記者王迎春

“你別小看我這個小院,如今家門口就能增收,有賺頭!”9月11日,走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番文村委會什羅村民小組,村民羅指榮正在自家庭院里忙活,眼前約五分地的院子里搭起了鐵管棚架,一株株黃金百香果順著架子向上攀爬,有些正開著白瓣紫心的花,有些已結出了翠綠的果實。

今年70歲的羅指榮因腿腳不便,難以到田里和山上務農,庭院里的“方寸地”解決了這一問題。修枝、澆水、施肥……自6月種植以來,在他和妻子的照料下,百香果長勢良好,預計12月將迎來第一批收成。

“小片種植很好管理,政府扶持我們搭好苗架,還有公司免費提供百香果苗和技術指導,并且按市場價包收購,成本低,收益也可觀。”羅指榮告訴海南日報記者,按自家庭院的種植規(guī)模,百香果掛果豐收后預計能收入兩萬左右。

羅指榮在庭院里查看百香果長勢。通訊員 文宏武 攝

農家“小庭院”。搖身一變成為增收“經濟園”。今年以來,保亭積極探索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,因地制宜,發(fā)展庭院經濟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,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。

作為該縣庭院經濟示范村,番文村委會在什羅村民小組開展試點。“什羅村許多戶家中庭院比較寬敞,我們采取‘公司+農戶’的合作模式,動員引導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‘方寸地’‘巴掌地’種植百香果,探索促農增收的新引擎。”番文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胡玲介紹,雖然每家每戶庭院面積不大,但是整合起來,能夠形成一定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空間。

在這里,庭院經濟采用“試點先行、逐步推廣”的模式,什羅村選取13戶農戶作為第一批庭院經濟示范戶,種植面積達12.5畝。和父親羅指榮不同,羅海文房前屋后都有零星的空地,他按照地形充分利用閑置地塊,庭院里前后3個棚架加起來差不多1畝。“現在地里的檳榔有病蟲害風險,在庭院里種植百香果也是一份收入保障。”羅海文說。

庭院雖小,作用不少,村民在房前屋后發(fā)展“小型種植”,也為提升村居“顏值”增色添彩。“原來庭院這片空地光禿禿的,還坑洼不平,種上百香果后,門前環(huán)境整潔了,也成了一道風景。”羅指榮發(fā)現,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“庭院經濟”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(tài)效益。

標簽: